“馬路零工”,是指那些手拿“十八般武器”,蹲在馬路邊,靠打零工謀生的特殊群體。
如何能讓他們有個既能遮風擋雨、又能攬到活兒的“避風港”,興隆臺區(qū)高標準建設了全市首個規(guī)?;愎な袌觥d隆臺區(qū)人力資源市場,為“馬路零工”提供求職登記、職業(yè)介紹、技能培訓等“一站式”服務。6月1日開放以來,為零工派單2700多件。風餐露宿的“馬路零工”,有了一個溫暖的“家”。
零工的“幸福驛站”
9月8日上午9點,來自錦州的瓦工廖文生來到一樓零工零工市場,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,完成了求職登記后,到大廳的LED屏幕前,查看招用工信息。
寬敞明亮的大廳里,有舒適的休息區(qū)、棋牌休閑區(qū)、獨立吸煙室、24小時免費熱水室、零利潤食堂,中央空調保證四季如春。10多位等活兒的零工,正坐在椅子上看用工信息。
“這兒,就是我們的大本營了。”廖文生告訴記者,“我干瓦工已經10多年了,每天早上6點多就趕到馬路市場上等活兒,最鬧心的就是下雨天,回家吧怕有人找,不回家吧又怕雨淋著?,F(xiàn)在好了,俺們也有自己的家,刮風下雨的啥都耽誤不了?!?/span>
告別“馬路市場”
一個工具包,一塊廣告牌,一輛摩托車。三辰崗、遼河賓館、華潤超市等6個戶外“馬路市場”,隨時可見到蹲在路邊攬活的零工群體,平時有四五百人。
過去,當你的車緩緩地停在了三辰崗“馬路市場”的路邊,候工的人們便蜂擁而上,迫不及待地問:“老板,找人干活嗎?”
“在這里等活不容易,一旦來了雇主就得去搶活,誰搶到了誰干?!?/span>59歲的零工于得水已經見慣了這種現(xiàn)象,“一大伙人沖到馬路上挺危險的,但是搶活的時候就顧不上那些了,該搶的時候還得沖上去。因為人多活少,為了搶活打架的事也碰見過不少?!?/span>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自發(fā)形成的“馬路市場”路段,人流大、車輛多。這種為了攬活一哄而上的局面,不僅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,也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,不利于人力資源市場的發(fā)展,影響城市的文明形像,成為年年治理、年年復發(fā)的“頑疾”。
9月18日8點50分,記者來到三辰崗,昔日的“馬路市場”空空蕩蕩,在路邊執(zhí)勤的志愿者告訴記者:“這里的零工,都到居然之家附近的零工市場去了,找人干活就去那里吧?!?/span>
打造“文明零工”
“登記、編組、培訓、評級、推薦、派單?!迸d隆臺區(qū)勞動就業(yè)局局長王立斌說,“我們通過這六個程序,打造一支文明的零工隊伍?!?/span>
馬路零工進入零工市場后,工作人員會為他們登記注冊,每個人都有一個電子檔案。然后按零工的技術特長,分成木工、瓦工、焊工、水曖、下水、衛(wèi)生等10多個組,提供免費技術培訓,進行技術評級,向用工者進行推薦、派單。
“這樣的服務,對雙方都好。”剛剛與木工師傅張忠志談好價錢的興海街道居民常勝說,“咱多少年才用一回零工,不知道哪個師傅手藝怎么樣,出了問題也沒地方找人?,F(xiàn)在由市場推薦、派單,找的人有技術,干的活有保證,咱既省心,又放心?!?/span>
“我們也很高興?!睆堉抑菊f,“在這里,我們這群人得到了信任,技術得到了認可。我干了20多年零工,才體會到什么是尊嚴。”
為了方便市民用工,興隆臺區(qū)勞動就業(yè)局攜手修哪兒網(wǎng)房宅維修平臺,為零工們提供免費工服,實施網(wǎng)上和線下雙管理模式,打造一支文明的零工隊伍。(盤錦日報 吳波 本報記者 張永杰)